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带动未来经济的发展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期,也是一个最好的时期。”

  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重创尚未恢复,“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依旧处于低迷状态。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后,面临着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关口。而就在经济发展徘徊在十字路口之时,更多的创新希望也正在孕育之中,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日前举行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的演讲中所言:“从历史上看,大的经济危机往往伴随新的技术革命,经济复苏往往离不开技术创新。”

  在这个节点上,用创新拯救经济,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和保护创新成果,用知识产权带动未来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

  知识产权助经济走出低迷

  从历史的角度看,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历次的科技革命成为推动人类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催化剂。

  值得关注的是,在每次危机的关口,我们都看到知识产权的影子。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步伐,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在欧美产生并逐步完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表示,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之中,美国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业在危急中逆市而上,出现了8大电影公司,依靠版权产业,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成为与飞机制造业、信息产业并列的三大支柱产业。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时,政府和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始终有增无减。此外,还将技术立国的国策转变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这些政策措施激发了日本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同样,韩国在1997年前后提出创意韩国和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并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成功地从制造国家转型为创新国家。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态势,促使我国更加注重创新发展。2008年6月,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为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行的三大战略,奠定了知识产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11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至3.3件写入我国“十二五”规划。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从1985年的1.4372万件增长到2011年的163.3万件,2011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第三,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纵观历史发展脉络,结合我国创新与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知识产权制度也将发挥更为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兴产业成未来竞争核心

  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态势看,奠定现代科技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基本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科学的沉寂”已达60余年。在技术革命周期日渐缩短的现在,新一轮创新活动正在孕育中。未来,各国的竞争将更多的集中在生物技术、数字通讯技术、新能源以及环保技术等新兴产业上。抢占这些领域的科技制高点,加速知识产权的布局必不可少。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曾指出,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以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战略。如美国颁布了《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欧盟发布《2020战略》,重点激励健康、环保、生物多样性、信息通讯和纳米技术领域发展,日本推出《新成长战略》与《产业结构展望2010方案》,重点培育基础设施、环境能源、文化创意、医疗健康、尖端技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作为上述策略的体现,近5年来,世界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专利数量激增,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显著加快,是同期传统产业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平均增速的3至4倍。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些新兴产业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超过10%,而同期全球其他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却无明显增长。

  在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上,我国已经展开相关工作,并有所突破。除针对新兴产业各领域展开的专项工作外,从2011年我国授权发明专利分布情况,我们能看到在与新兴产业相关的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所增长,在半导体器件、移动通信、计算机、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我国虽然起步晚,但是实现了与国外的同步发展。在现代工业方面,以钢铁业为例,2011年,我国钢铁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近4000件,其中既包括节能减排技术的专利,也包括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性能钢材和特殊钢材专利。但在光学、运输、音像技术、医药技术、半导体、发动机等高新技术领域,国外的专利布局仍然具有较高强度。这意味着我国在国内尚需加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投入,加速相关产业知识产权布局。未来,我国相关企业更需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布局,才能以此获得更多市场和经济增长点。(知识产权报 记者 向利)

广州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行业协会版权所有粤ICP备09115313号 广州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www.gzoutsourcing.cn